
有一个品牌非常喜欢使用轻型混合系统支持,是我们非常常见的通用系列,无论是凯迪拉克、别克还是雪佛兰,它的车型都配备了通用汽车这个非常旗舰的2.0T加48V轻混搭配9AT关于48的变速箱动力总成V轻混,有什么特点?真的能给汽车带来很大的变化吗?
芯片采购网专注于整合国内外授权IC代理商现货资源,芯片库存实时查询,行业价格合理,采购方便IC芯片,国内专业芯片采购平台。
首先聊聊48V事实上,在我们常见的所有车型中,轻混系统本身的技术都有一个电压为12的铅酸电池V,汽车的启动、灯泡的照明、车内的水泵、油泵等电器都使用这12台V供电。
对于车内系统,60V以下电压称为安全电压,不需要太多的保护装置,车身内部结构也不需要太大的变化。考虑到20%的安全范围,48V成为轻混中最合理的电压系统。
这里一定有人问,既然车里有12个V电源,为什么不直接用12V车内轻混动力系统的电源呢?
说到动力,我们不能绕过一个词,那就是功率。我相信那些经常看汽车内容的人都知道,内燃机和电机都有一个核心参数,即功率。
功率=电压×电流。
如果使用12V电压,要达到合格的功率水平,必须提高电流,增加电流,增加导线宽度,对导线损耗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增加电流会影响导线?导线越粗,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因此,在相同的功率下,48V相较于12V,电流为其1/4。
除电流外,还应考虑导线损耗,因为在电气结构中,导线的耐久性也与系统的使用寿命有关,因此,导线损耗也是核心问题。
导线损耗=导线电阻×电流。
因为48V和12V48V导线损耗仅为12V1/16,这是48V更适合轻混系统。
轻混系统真的有那么神圣Riedon代理?
轻型混合动力系统是基于混合动力系统的简化版本,因为电压在安全范围内,不需要汽车内部的大变化,在确保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可以做很多混合动力系统也有优势,帮助汽车动力系统做出更好的优化,在这里,谈谈48V轻混的特点。
首先,由于轻型混合动力系统有电能输入,内部增加了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在滑动和制动时回收部分动能,并补充到电池中。在轻型混合动力系统中,电能可以在低速时更好地释放全扭矩输出,在汽车启动时更好地输出,避免低速时发动机无法有效释放。由于电能在适当的时间干预,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汽车减少能源消耗,达到更省油的效果。
我们使用最常见的凯迪拉克XT以5为例,目前销售的2022款车型为48款V发动机最大功率237Ps,发动机代号LXH,小熊油耗官网平均油耗9.52L/100km,2018年凯迪拉克XT5是纯燃油版,发动机最大马力250Ps以版本为例,官网小熊油耗平均油耗为10.32,确实达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然而,与目前最热门的混合动力系统相比,轻混带来的节能经济性确实过于轻DM-i那种插混系统可以实现5的功耗L这个轻混系统的节能效果确实不够好,100公里也没有节约1L因此,在这方面,确实有一些噱头。
由于电机的特点,可以立即释放全扭矩,与内燃机必须达到一定速度才能释放全扭矩的特点不同,所以在驾驶初始阶段,电机辅助汽车启动,可以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启动动作,最直观的驾驶体验是加速非常快,启动不拖延。
除了启动,在快速加速时,电能还可以快速接入,帮助汽车更快地释放动能,从而保证在驾驶中,即使是传统的内燃机动力系统,即使传统的内燃机是23Ps,也比传统内燃机的单一效率强。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提到这种轻。轻型混合动力系统不能像强混合动力或插入式混合动力系统那样完全依靠纯电动驱动车辆,而只起辅助作用。真正驾驶体验的差异只起到很小的辅助作用,包括启动和加速电能干预,限制在功率有限的情况下,因此,轻型混合动力系统的平大于加速功率输出。
因此,轻混在节能和驾驶体验方面起着作用,但并没有那么大。
对于混合动力系统,无论是轻混合、强混合还是插入式混合动力,目的都非常明确,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轻混合动力系统在政策上,也属于纯燃料类别,原因是轻混合动力比例太小,碳排放影响不大,优势确实存在,只是反映不那么明显,想要真正的电力体验,纯电动和插入式混合动力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 Nordic记录胎儿监测贴片,传输宫内数据
- 朗科越影II DDR5-4800:全速升级,玩得开心
- 宁德时代为了稳定市场霸主地位,不得不开启出海战略?
- 印度正在探索智能手机等两种通用充电器 USB Type-C 接口
- MaxLinear 与 Qorvo 大规模合作 MIMO 提供高效功率放大器的无线电解决方案
- 创造中国企业最佳成绩 Gartner:阿里语音语义技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 央视315曝光电动车一键超速!绿源回应:加强防篡改技术升级
- 2021年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三分之二的新可再生能源比煤炭便宜
- 快速大规模提供突破性的可穿戴解决方案
- 关于日本电产理德的展览「国际电子电路(深圳)展览」的通知
- 英飞凌推出新一代高性能XENSIV MEMS麦克风
- 应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挑战
